投資心理測驗:失去1千元的痛苦指數,是你得到1千元的快樂指數的幾倍?
經濟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假設之一,就是所有的決策都是理性的。然而曾經參與過投資市場的人(包括我在內!)都知道,自己曾做過多麼愚蠢的決定!對此,經濟學家自有一套解釋的說詞:市場上會有另一群更有理智的投資行為會自動平衡那些傻瓜的愚蠢行徑,讓市場回歸效率。因此,「整體而言」股票市場買賣行為都屬於理智的決策。
作為投資者,我們不用太在乎經濟學家的說詞;我們該在意的是,如何避開那些愚蠢的不理性情緒與行為。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邀請人來參加一個遊戲,當硬幣出現正面時,人們要付出100元美金;當反面向上時,則獲得100元美金獎勵。理論上這是個公平的遊戲(輸贏的機率都是50%);結果竟顯示,大多數人不願意參加遊戲,直到把獲勝獎勵提高到250美金後,才能誘使人們參與(表示遊戲達到心理認知的公平狀況)。
換句話說,人們失去1千元的痛苦程度,是得到1千元快樂程度的兩倍半。所以投資人往往會有「避損」的潛在意識。反應在投資行為上就是人往往選擇將獲利的股票賣出而保留虧損的股票,只因為不願去承受實體金額虧損與心理懊悔的雙重痛苦,因此選擇當個把頭埋在沙裡的駱駝,認為只要沒賣掉,帳戶的損失就不會成真。然而,若資金都卡在等待解套的股票上,怎麼還有資金來購買好股票?所以為了克服這樣的情緒,設定並嚴格執行停損是投資者無法迴避的功課(編按,在此針對想「低買高賣」賺股票價差的投資行為而論)。
再分享一個心理試驗,要受測者指出紙上哪條線最長。當試驗者單獨受測時,每個人都能正確選出最長的線段;但當受測者發覺在他之前的六個人,都故意選擇錯誤的答案時,有超過70%的人,會跟隨「大家」一起選擇明顯較短的線條。群眾的壓力會迫使投資者放棄自己的理性來跟隨人群,從眾反應讓股票市場成為「抓最後一個傻瓜」的遊戲,在大盤股票低檔時賣出股票,垂頭嘆氣的發誓一輩子不再進入股票市場,卻在指數高點時禁不住旁人的刺激,再次進入人聲鼎沸的交易所,然後又在籌碼散盡後抱怨股市的不理性。每當看見新聞指出民眾對未來半年投資的樂觀程度升至高點時,往往就是一個精準的退場指標。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要受訪者選定一個較低的數值,確認一個月後道瓊指數99%會比這個指數高;再選一個較高的數值,確認一個月後道瓊指數99%會比這個指數低。如果投資者的判斷準確,道瓊指數應該僅有2%的機率,落在這兩個數值區間外,然而實際上落在預測區間外的機率高達20%以上。這實驗告訴我們,除了神與神經病,沒人可預知短期股票市場的高低點!成功的投資者,多半在設定好停損及停利的狀況下,在相對低點時進行買進,在價格已經反應價值時賣出,搶台股漲跌停甚至當沖的作法,其實是種賭博而非投資!
對於成本毫不在乎者,會完全忽視投資標的盈虧表現而一直持有的過度消極行為,直到需要用錢時,才會一次性的將投資標的售出,自然也無法在適當的時間做出理性決策。若金錢觀不適合仍執意走入投資領域,除了要承擔投資虧損外,自己的生活品質亦會遭受影響。如果真的不適合投資,就別硬要做這件事,破壞了人生該有的節奏。
此外,也請認真評估能承受的投資風險度:實際的經濟狀況,及心理承受度兩個面向都要考慮。經濟狀況的風險就是投資失敗後,當你投資的金錢不是閒錢時,資金調度會造成你非常大的壓力,而壓力正是不理性情緒的起源。找出自己真正能承擔的風險額度,降低因心理或生活壓力而產生不理性情緒的機率,是提高投資成功率的必要條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