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的人更適合從事每天與人接觸的工作??
☆為什麼明明不善交際,卻能從事每天與人接觸的工作?
雖然這麼說很唐突,不過我其實不大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也真的不大喜歡在大庭廣眾面前說話。
最能讓我感到舒服自在的片刻,是出差時躺在商務旅館小房間的床鋪上,邊嚐著從便利商店買來的零食,邊閱讀著報紙影劇版或漫畫雜誌的時光。再來,就是在自己的家裡抱著貓睡覺的時候吧。因為喜歡動物,無論距離有多近都不以為意;不過,若有人出現在我眼前,就會渾身不自在;私底下也不愛說話,電話費總是相當少。
雖然這麼說,但我除了持續從事與人直接接觸的醫師工作之外,也擔任老師在學校上課,有時更接受媒體的採訪。不管我再怎麼說「我不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大概沒有什麼人會相信。所以我想將我的矛盾做為題材,試著思考有關「給不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的人進行交際的方法」。
不用說也知道,對醫師這項工作而言溝通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我一開始就完全沒有當醫生的打算。雖然已經在其他不同的刊物提過不少次,高中時代的我,非常認真地考慮過「以後想從事在大自然裡,能夠獨自一人進行的工作」。之後,便下定決心「在深山裡的天文台、氣象台甚至在船上,從事每天觀察天空與氣候的工作。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進理學院鑽研天文學或地球科學吧!」。雖然還不清楚到底要當研究員,還是氣象局或海上保安廳(相當於臺灣海巡署)的職員,反正就是想從事自然觀察的工作。
儘管如此,為什麼我還是當了醫師?原因極為簡單,那就是「沒考上理學院的科系」。當時還沒有男女雇用機會平等法這樣的法律,父母擔心女兒就讀理科不容易找到工作,便極力建議我「最好也去投考將來能取得資格的大學會比較保險」,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便參加了醫學院的入學考試,結果就進了醫學院。
我也非常了解這段話會被大家認為是炫耀文。不過,對我這種認為「獨處是最棒的!」的人而言,成為與人們直接接觸的醫師,根本等同於嚴刑拷打。雖說團隊合作對醫師也相當重要,但我也沒辦法和同學與醫師前輩們順利打成一片。週遭的人看了在實驗或實習課程結束後,連一句「謝謝」等起碼的招呼也沒有,像一溜煙地逃離現場般回家的我,大概都覺得相當詭異吧?即使到現在,「不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與動物和大自然相伴還比較舒服自在」的想法,仍然毫無改變。
那麼,如果問我如何完成每天工作,答案是「演出來的」。做一位心理醫師時就像個心理醫師,大學教授時就像個大學教授;配合著這些身分來進行演出。
我這麼一說,大概會有人怒斥:「明明是個醫生,說話竟然不經過大腦!」「只不過是披著為人師表傳道解惑的神聖外衣罷了!」;不過,演戲真的是那麼糟的事嗎?一連串的謊言固然不是件好事,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扮演好每個角色的演技,卻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武器。
有時,我會參加電視台的節目錄影;當中一起錄影的藝人們中,有不少在攝影機鏡頭帶到時和沒帶到時態度天壤之別的藝人。節目進行中興高采烈地高談闊論的藝人,一進廣告就變得沉默不語。即使主動跟他們攀談,也只是沒精打采低聲地應答著「嗯,是啊。」之類而已。在為這樣大的落差感到驚訝的同時,也對「螢光幕上開朗的一面,完全是一種演出」而心服口服。
這位藝人的粉絲會在看到他安靜沉默的一面後,感到「被騙了」而憤怒嗎?說不定,反而會因為「他很認真投入工作啊!」而更加佩服吧?
就算是職場工作者,也同樣需要在工作上「演出」。如果對此毫無自覺,而認為「真實的自己對這樣的事情非常困擾」或「應該有更適合自己的地方」,就會變得苦悶難熬、工作受阻。
沒有人想跟毫不掩飾地把「不,其實我不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因此,說真的,我並不想跟你說話」說出口的人一起工作;雖然最近的年輕人之中有「不想偽裝自己的情緒」之類的精神潔癖者,但在工作上凡事順從自己的情緒,卻不一定正確。不光是工作,連在男女朋友或好朋友的面前,為了使對方快樂或渡過歡樂時光,誰多少應該都會以與平常不同的表情或態度「配合演出」。
☆愈陰鬱愈能偽裝開朗
雖說如此,但也有人覺得「即使說要演戲,但我真能演得出來嗎?」而不安。不過實際上,像我這樣「不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的人,反而更適合進行演出。因為,變成「完全不同的自己」,比「跟平常有點不同的自己」要來得更為簡單。
比方說,原本開朗的人要再開朗個30%左右,那是非常困難的。在進行演出的過程中,會變得搞不清楚「我本來就很開朗,還是演出來的?」
相較之下,原本不喜歡與人來往且陰鬱的人,在喊了「一、二、三」之後便「喂,有精神嗎?今天也痛痛快快地加把勁吧!」而精神抖擻、意氣風發,演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並不是那麼難的事。
另一方面,將真實的自己投入「製作人」的角色,從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看著演出中的自己,便會覺得「咦,我還不賴嘛。既然都已經這麼做了,那就更開朗一點,乾脆試著像明石家秋刀魚(日本重量級搞笑主持人)般地擊掌大笑好了。」等,而能夠更進一步地施展演技。如此一來,比起那些不陰鬱但也不是那麼開朗的人,覺得「自己的個性陰鬱」的人反而能化身為「善於交際的人」。
我也是從身為醫師而開始工作的那一天起,覺悟到「沒辦法了…那就以『熱愛病患、擁抱人群的醫師』為目標,來一決勝負吧!」。穿上白袍的那一刻,便切換到「神采飛揚的醫師」模式。這麼一來,扮演好工作上的角色,這是過去未曾嘗試過的「善於交際的自己」,是相當新鮮的事情。週遭的反應也與過去迥然不同,這麼做也有其有趣之處。
即使如此,當然這還是演戲,並不能讓真實的自己變得開朗有精神且熱愛病患、擁抱人群的仁醫。脫下醫師白袍,魔法瞬間失效,又回到平常那個呆若木雞的自己。接著,一邊想著「啊,累翻了。回家玩電腦遊戲吧…」、一邊踏上回家的路。
像這樣有如著名的小說《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般所描寫的雙面人生活,也過了差不多25年。儘管如此,我不曾因此而失去平衡的重心,或變得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因為,人的個性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改變的。
所以,我希望不懂得該怎麼與人相處的人能盡情演出。相反地,我建議「性格開朗且善於交際」的人,偶爾也試著扮演陰鬱的角色。這麼一來,便應該能理解我為什麼最喜歡「獨處時一邊嚼著從便利商店買來的零食,一邊著迷地閱讀著影劇新聞的舒服自在」的原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