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約翰.藍儂在〈想像〉(Imagine)這首歌詞寫道:「想像所有的人,都能和平共享這世界。」當年,許多人可能覺得他很傻。不過現在回頭看,他並不是唯一的傻子,許多人已經加入他的行列。隨著Airbnb、Uber這類平台服務的出現,人們愈來愈相信,和他人分享自己多餘的東西,可以讓全世界更有效率地運用資源。也許不擁有實際的資源,反而更快樂!

「如何有創意地解決我們付不出房租的問題呢?」兩個年輕設計師的提問,意外地捲起一場全球經濟風暴與新生活運動。創新的故事是這麼開始的:2007年,兩個辭掉工作開始創業的年輕人蓋比亞(Joe Gebbia)和切斯基(Brian Chesky),因為舊金山公寓的房租漲價,付不出租金,但他們同時也注意到,即將舉行的ISDA工業設計展,讓周邊飯店房間銷售一空,於是,他們決定買三個氣墊床放在自家客廳,用便宜飯店許多的租金,供前來參加展覽的設計師住宿,還提供早餐。

兩人該慶幸,自己生在如此數位化的年代。當晚,他們就架了簡單的網站Air Bed & Breakfast,還寫信給知名的設計部落格,希望他們幫忙宣傳,沒想到這個48小時前才有的突發奇想,就這樣開始散布在網路上,而且立即有人寫信說想要睡在他們家的客廳。結果來了三個設計師,一人每天80美元,不但解除了兩人迫在眉睫的租金危機,也鼓勵他們認真思考這麼想法,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好生意。

如同許多加州的年輕人一樣,兩人正式成立的Airbnb網站,加入了創業加速器論壇Y Combinator,發展至今已在全球190個國家、34000個城市提供服務,擁有超過4百萬位顧客,這也讓Airbnb成為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想像所有的人,都能共享這個世界(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切斯基最喜歡歌手約翰.藍儂知名歌曲《想像》(Imagine)的歌詞,成為Airbnb創業故事的最佳註解。「我不敢說Airbnb改變了世界,但我們的確改變了人們旅宿的體驗,」蓋比亞說。

建立更多有意義的連結

類似的故事,無獨有偶。33歲的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一次在巴黎參加會議叫不到車,曾有過多次創業經驗的他,雖然過去失敗的多,成功的少,但還是決定睹一把,創辦了Uber,利用網路平台,將閒置的車、想兼個小差賺外快的司機、要叫車的客戶三者連結起來。
                                 
目前Uber在全球超過三百個城市提供服務,創投機構評估它的價值達500億美元,這一規模超過八成美國五百大上市企業,也是2015年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

不在乎天長地久,更不在乎必須擁有,Airbnb及Uber炒熱了分享經濟,彰顯了網路時代裡的新生活態度。從房子、車子、停車位到生活中的一切,只要你願意,都可以發揮n+1的力量。協作實驗室(Collaborative Lab)創辦人包茨曼(Rachel Botsman)在2010年出版的《我的就是你的:協同消費的興起》分析,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衰退,大幅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行為,為了省錢和保持一定的自由度,越來越多人開始租房、租車,甚至租衣服穿。

經濟因素之外,全球因生產過剩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分享、出租愈多的東西,代表愈不會造成浪費,而日益普及的雲端運算及手機等工具,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可以直接溝通,也帶動各種興趣團體聚合,省下了中間繁複的搜尋過程,降低了交易成本,這都使得資產的共享變得更便宜、更容易。

2011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分享」列入改變世界的十個偉大概念之一,因為在這個家庭解體、鄰里陌生的時代,分享機制讓因為網路而解放的個人,或是分散碎裂的資源,可以靈活地不斷變形組合,建立起更多有意義的連結,形成新的有機運作體。
「這促成了輕資產世代(Asset-Light Generation)來臨,」KPCB創投合夥人、有「網路女王」稱號的瑪麗.米克(Mary Meeker)指出。其實推動分享經濟成型重要力量的雲端平台,本身就是一種分享的概念。2002年7月亞馬遜網路服務AWS首次公開運作,當初的著眼便在於自家電子商務的運算資源常常閒置,不如釋放出來讓其他業者共同運用。結果這項服務開啟了雲端應用大年代,更讓許多新創公司和網路公司,不必再花大錢建置系統,可以用更彈性的方式,決定資源的配置。

迎接輕資產世代

包茨曼整理出三種協同消費的概念,第一是產品服務,像是共乘服務、閒置資源出租;其次是協作式的生活方式,交換時間、空間、技能,例如共用工作空間,或都市農耕項目,甚至是時間銀行及個人對個人(P2P)的借貸;第三則是資源重新分配,像是二手物品交換、再利用等。

不僅是新創公司看重分享經濟的潛力,美國家居用品通路商家得寶(Home Depot)的兩千家分店中,約半數都成立了產品租賃部門,出租項目包括了貨車、電鑽和鋸子等產品。而租車巨頭艾維斯(Avis)也在2013年1月,以約150億台幣高價,併購了汽車共乘服務Zipcar。

網路世代清楚了解:以便宜的代價獲得「取用權」,讓資源可以持續發展而不是淘汰,比花大錢買下閒置浪費的「所有權」,來得更經濟也更有效率。此外,分享經濟基礎不僅僅是物質取向,背後非物質的社會的回報或價值取向,更是鼓勵人們願意投入的關鍵。比如推動共乘的巴西新創公司Tripda,訴求的並非人們將車上多餘的空位提供出來,賺取更多的金錢,而是在共乘的過程中,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或者,替這個世界減少了不必要的耗能。由於「信任」是決定分享經濟能否持續向前的關鍵,因此如何建立起所謂透明、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所有新創的挑戰。比如Uber,不只客戶可以對司機評價,反之,司機也可以給評。

傳統經濟有一大部分中介、代理、渠道商收取不合理費用,而分享經濟模式打破了這樣的架構。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認為「利潤越高」、「附加價值越少」、「服務越標準化」、「越沒有法律法規保護」的中介型經濟,將越先滅亡。

讓所有人得利

這也是為什麼分享經濟在此時受到關注:不少分析認為,分享經濟可視為市場經濟對資本主義反撲,因為競爭者之間並非競爭關係,更多的是團結和合作,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皆得利,而非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競爭、剝削及犧牲,但分享經濟。隨著分享經濟平台業務在全球擴張,人們也日漸接受此概念,「分享」的概念有可能進一步影響政治法規與社會結構,朝向符合公平性及永續發展的目標。例如在拉丁美洲,就向左轉向社會互助、扶貧的社會共享運動,比如南美洲國家厄瓜多,就發起了一個名為「Buen Conocer」的計劃,希望透過分享經濟的開放式網絡,根據協同開放生產原則,從根本上重新構想國家公共資源的經濟模型。
儘管舊有產業會想盡辦法阻止任何改變現狀的創新,以鞏固自身的壟斷地位。比如Uber和計程車業的衝突,就在全世界蔓延,Airbnb在巴塞隆納,也收到政府罰款3萬歐元,但看在Uber卡拉尼克眼裡,反倒是個好消息,他說:「若出現很多討厭你的人,就知道你正破壞一些東西,並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雖然舊有勢力及共享經濟持續衝突拉扯,但這就像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紡織工人群起抗議紡織工廠的出現一樣,是典範轉移時的必要之惡,但我們的挑戰也在於,如何建立一個可駕馭運動的力量。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