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履匆匆的現代社會,「快」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廣受追捧的「效率」。商家們追求着、比拚着品牌的規模,開店的速度一家快過一家;投資者對投機和炒作樂此不疲,熱衷於賺快錢求快利;而部分職場中人也將「安於現狀」視為畏途,把疲於奔命的頻繁跳槽作為自身快速「增值」的手段……殊不知,「上帝想讓誰滅亡就會先使誰瘋狂」,這些瘋狂的「效率」並沒有為所有人帶來幸福,品牌的一夕擴張背後可能是一夕覆滅的危機;一夜暴富的投資狂歡過後暗藏着一夜落魄的狼籍;而那些看似光鮮的工作和頭銜,也見證了太多不勝任者短暫停留後的黯然轉身。


「微利」精神


  富士康是第一家進入昆山投資的台資企業,當時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拿了不少地。後來昆山的地價大漲,很多人勸郭台銘,依靠制造業賺錢太慢太少,代工的盈利同樣也很微薄,遠不如直接去炒房產、炒地皮,這樣很快就能賺到豐厚的收益。但郭台銘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些建議,他說:「如果我的團隊一天到晚去學怎麼掙快錢和熱錢,那麼久而久之,他們就再也不會賺慢錢和冷錢了。」堅持自己的「慢」盈利模式,是富士康穩固發展的基礎。


  不僅富士康甘於微利的商業智慧,國內電商銷售巨頭京東、蘇寧的「微利」精神也很值得深思。這些企業將商業利潤定為「微利」甚至「0利潤」,這種「商品進價+最基礎的商業成本」的定價模式曾讓很多人大呼不可思議,引火自焚。但事實證明,降低或者不要商業利潤並不等於不盈利,雖然企業銷售方面的利潤並不可觀,但在以微利低價推動巨額銷量之後,這些電商便因此掌握了持續穩定的「億」級現金流,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有了強大切實的保障。


 「長跑」為王


  如果把積累微利比作是一次長跑,那麼極速盈利就像是一場衝刺。賺慢錢的人,重視的是得人為先,獲利次之,追求的是做長長久久的營生;而賺快錢的人,一心追求的卻是利潤最大化。近年來,極速增長的近利及規避風險的短視驅使不少企業家和風投者忙於在矽谷等高科技園區頻繁地開設一家家概念公司,隨後快速轉賣,而不是以長遠的規劃去培育一家真正兼具潛力與成長性的偉大企業。曾參與多家科技公司創始工作的思科(Cisco)前首席技術官Judy Estrin對此非常憂慮,他甚至將缺乏持久精神、充滿「衝刺」者的矽谷比作一棵外表強壯,但根基已經開始腐爛的大樹。


「不做一性次生意」,這是很重要的商業智慧。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有時候,不需要太多太複雜的所謂戰術或技巧,堅持自己的步調慢慢積累經驗和資源,不跟風,不盲從,腳踏實地,戒急戒燥,在職業領域用心地精耕細作,不隨意淘換經營法則,堅持將自己的小職位和小生意做到極緻,反而能在日趨激烈的大浪淘沙中站得更穩,行得更遠。


全文請看:


http://finance.takungpao.com.hk/financial/q/2013/1202/2078390.html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