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潛水樂趣多,但當心別成珊瑚殺手!浸會大學研究發現,72%本港潛水人士曾觸碰或破壞珊瑚,大部份為初學者或水底攝影人士。負責研究的生物系助理教授鍾姍姍指,珊瑚在海中功能如陸地上的雨林,為海底生物提供棲息屏蔽。她促請潛水人士自律,初學者練好技術才到海邊下潛,建議政府必要時劃部份海域為禁潛區,讓珊瑚休養生息。
記者:朱雋穎


潛齡10年的鍾姍姍指不少人誤以為潛水不會破壞海洋生態。其實單是不良泳姿已可能造成嚴重破壞。她率領的團隊在2010年6至11月觀察了81位水肺潛水者、共127次下潛活動,當中三成是非合格潛水員。20至49歲、教育程度及收入較高的男士佔多數。
72%受訪者曾觸碰或破壞珊瑚。每人每趟下潛平均觸碰海洋生物14.7次,當中5.9次(約40%)為珊瑚。74%觸碰都是不小心所致,觸碰處以手部最多、蛙鞋其次,大部份為初學者及水底攝影人士。近四成原因是潛水技術不佳,屬可控制的因素;而不可控制因素則分別是佔25%的水流及15%是水質渾濁等。






攝影器材易刮到


香港的珊瑚生長及潛水熱門地都集中在西貢一帶海域,依次是橋咀洲、牛尾洲及浪茄,受破壞程度與受歡迎程度成正比。最易被破壞的是分枝狀及平塊形珊瑚,都是佔44%,取決於其碳酸鈣的密度。
鍾指出,不少初學者泳姿不良,如太貼近海床,推進時蛙鞋划水幅度太大,踢到珊瑚。水底攝影人士則因器材大,有時不察覺外置的閃光燈刮到周圍的珊瑚,加上在水底易漂走,須抓住物件以便拍攝,往往情急就會亂抓因而破壞珊瑚。潛水分為下潛、潛水中及升水三部份,佔最長時間的「潛水中」是破壞珊瑚的高危時段,下潛一剎那所造成的破壞也不容忽視。









學者促設禁潛區


鍾促請所有潛水人士自律及提高警覺,初學者應先在泳池練好泳姿才「下海」。潛水時則須注意與海床距離,並不時回頭察看是否有刮起泥沙。她促請政府劃分橋咀洲及海下灣等淺水珊瑚區為禁潛區,讓海洋生物有時間休養生息。



Ref:http://green.appledaily.com/latest/news/art/20131211/18545530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