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報專訊】有個資優兒,在媽媽的悉心栽培下擁有多項體藝能力,可是他長大後卻一一把它們擱下,只與打機做「朋友」。在被動和不完全自願下學習,「後遺症」是到了他自己可以話事時,便會選擇逃避。 


若孩子的記憶力強,學彈琴沒難度,可以好好栽培;愛美又有藝術氣質的,應喜歡學跳芭蕾舞;活躍型的,學游泳甚至訓練參加比賽也行,只要有興趣又喜歡的話,即使不是很有天份也可以學得好。從孩子的興趣、特質和能力出發,才能幫助孩子發揮所長;勉為其難,只會難為了孩子,也辛苦了家長自己。


 做父母應懂得放下,預留空間給孩子,給孩子主動和自願地學習的選擇,讓孩子發揮所長,有自己認同的「知心朋友」。 


替孩子找個「知心朋友」,用以跟他們在開心、不開心、有煩惱或有壓力的時候,分享感受或抒發情緒。父母就像孩子的「媒人」,給孩子有選擇,要孩子樂意,而不能以「盲婚啞嫁」的方式去找這個「朋友」。 


有人用打機減壓,有人用𠝹手來發洩,有人不開心時做甜品吃,有人開心時唱歌,有人憤怒時打鼓宣洩,各有「知心朋友」。好的「知心朋友」要在早期培養,因一旦找不到好的,就會容易誤交「損友」;要早有適當的方向和處理方法,以免空有體藝傍身卻不「擁抱」它,留空的位置就容易交上「損友」,又或是一個「知心朋友」也沒有,都不是好事。


(四之三) 撰文︰張嘉雯


 


來源:


http://hk.news.yahoo.com/%E5%BC%B5%E5%98%89%E9%9B%AF-%E7%B5%A6%E5%AD%A9%E5%AD%90%E4%B8%BB%E5%8B%95%E5%AD%B8%E7%BF%92%E7%9A%84%E9%81%B8%E6%93%87-224503207.html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