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見小六女生吞藥跳樓自殺的報導,實在令人婉惜,同時揭視學齡兒童壓力問題。


 


作為家長的你,是否也要留意,適當幫助子女,以免悲劇再次發生?


以下分享一段文章,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化壓力為動力-談學齡期壓力處理


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梁培勇


 


  兒童最重要的壓力來源,包括「學校」(如:考試、功課、同儕關係)、「家庭」(如:父母失和、手足關係、破碎家庭)以及「父母」(如: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的期待等)。其中又以「父母」因素居首要,因為不論是「學校」或「家庭」因素,其實都和「父母」有關。


  根據學界研究發現,面對壓力時的因應方式,以及是否能夠得到良好的社會支持,是攸關壓力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的重要因素;如果擁有良好的因應方式,以及充分的社會支持,即使出現壓力,也未必會產生不良後果。


  由於兒童本身的能力有限,處於壓力狀態時,只靠他自己的能力來處理,勢必有困難,因此,向他人──尤其是父母──尋求幫助(亦即社會支持),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解決壓力方式之一。換言之,父母除了如前所述是兒童最重要的壓力來源之外,也是兒童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在此提醒父母兩點


(1)父母希望幫助孩子解決他所面對的壓力問題:-



但是,父母自認對孩子有幫助的資源內容,是否真是兒童本身認為有幫助的內容呢?

 如果兒童真的獲得父母的協助,則一方面是幫助了兒童解決其所出現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兒童的能力變得更多、更好,有助於加強他將來自己解決壓力的能力。 反之,如果兒童並不認為父母提供的資源有幫助,但是父母卻堅持要兒童依照父母的方式去做,很可能不僅不是幫助,反而變成兒童另一個壓力的來源,使兒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   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情形比比皆是,經常會發生,因為對自認在知識、經驗、閱歷和理性上都強過兒童的父母來說,用「解決問題」這一招,應是解決壓力最佳的選擇;因此,當兒童遇到壓力向父母求助時,父母都希望直接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教導兒童。   事實上,兒童遇到壓力時,最希望得到的協助並非「解決問題」,而是「情緒處理」,希望自己因壓力引發的負面情緒能先得到安撫,再來處理壓力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時,多少會影響他的學習效果和效率;因此,在兒童因壓力引發的負面情緒尚未獲得紓解前,父母就馬上要他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必然會讓父母覺得孩子怎麼這麼笨或不認真,而容易對孩子發脾氣(對兒童而言,這也是一種壓力)。 在這種情形下,親子關係將趨於緊張或衝突,那麼,下次孩子若遇到壓力時,便不願意再向父母尋求幫助,對他來說,等於失去一個最重要的社會支持者。


(2)呈現資源的方式:-



即使父母提供的資源內容,確實合乎兒童的需要,可是如果呈現的方式,會讓兒童感覺到是另外一種壓力,則一樣將失去資源應具有的幫助功能。


 


許多父母在遇到子女向他們求助時,心裡會不自覺地浮現一種對子女不滿意的感覺,於是,在提供協助的同時,隱約就會帶給孩子一種認為父母在生氣的壓迫感(這也是一種壓力),而使解決問題的美意大打折扣。

   當然,壓力不是只有壞的一面,它也可以是促使兒童不斷成長進步的原動力。一個人終其一生,不可能不遭遇任何壓力;如何讓必然會處於某些壓力下的兒童,能夠得到壓力的正面效果,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上述可知,父母是扮演著「壓力源」和「支持者」的雙重角色。在親子互動中,如果父母只有扮演「壓力源」而忽略了「支持者」的角色,則兒童在有限的能力下,經常受困於壓力的摧殘,反不利於他的各種能力的培養,也無法自己解決未來可能遇見的各種壓力;相對地,如果父母只有扮演「支持者」而忽略了「壓力源」的角色,則兒童在缺乏壓力激發的情況下,因少了一股使自己繼續進步壯大的力量,易變成停滯成長。



       雖然兒童有許多等待萌芽的潛能,會因不堪壓力重擊而不幸夭折;但也可能因適度的壓力而成長茁壯。至於是夭折或茁壯?端賴環境如何幫助他們面對壓力。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youth/5b03.htm 2013/9/26 11:45 am)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