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是日(7月22日)大暑,俗語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可想而知暑熱令人難耐的程度。炎熱高溫下,除生理會因水分流失而中暑外,原來情志亦可被侵襲而受損,不想熱到有害身心?那便要跟從中西醫的補水指引,加以防禦。文:onki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中暑三階段

  家庭科專科醫生李俊傑(上圖)表示,人的體溫於炎熱天氣下持續增高,身體會自然地透過增加排汗作生理調節來降溫,但若熱能累積,身體未能正常散熱,便會出現中暑情況。中暑現象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輕微中暑,患者會覺得心跳加快、頭痛、頭暈、體溫急升但無汗排出;第二階段為中度中暑,這時間患者會大量出汗並感到非常口渴,排汗會令身體進一步流失水分,若不即時補充水分,體溫會上升得更快;當體溫升至超過攝氏四十度以上,即屬第三階段的嚴重中暑,患者會開始神志不清,更有可能出現全身痙攣或休克等現象。

  李醫生續說,前兩個階段都可透過多飲水、即時多作休息而改善,但如達到第三階段的嚴重程度,若不立即降溫及進行急救,便會有生命危險。長者和小童均較成人更易中暑,李醫生特別提醒大家,於酷熱天氣下應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以及定時補充水分。

  日飲兩公升水

  究竟應補充多少水分才可避免中暑?營養師何智衡(上圖)解釋,人體每日排出的尿液約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毫升,加上呼吸過程中釋出的水氣及從皮膚蒸發約四百至五百毫升的水分,日常至少要飲用約兩公升水作補充。夏日極容易出汗的人士,更應額外補充較多水分。建議每逢外出前,可先飲一杯水,逗留戶外每多於兩小時,便要飲一杯水加以補充。若已感輕微中暑,應即時飲用含礦物質的飲料,以補充經汗水流失的礦物質,同時應往陰涼地方休息,以加快散熱。一旦出現嚴重中暑情況,應盡快離開高溫的地方,於清醒的情況下飲用含礦物質的飲品,亦可在陰涼處平臥及把雙腿提高,以增加腦部血液供應,並盡快入院治理。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上圖)以中醫學角度闡釋,指炎熱的盛夏會傷津耗氣,令人容易出現氣短乏力的情況,當人體正氣虛弱時,更易受暑熱之邪侵擾,即出現所謂的中暑。此外,人亦容易在高溫酷熱下動「肝火」,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和食欲不振等「情緒中暑」問題。

  「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因情緒受損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引發猝死。彭醫師強調,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一定要避免動氣、焦急等極端情緒。於高溫天氣下,更應盡量留在通風的室內,減少進行戶外體育活動或進行體力勞動,家居要保持通爽防暑氣積聚,並且倍護心神,常保心境平靜及精神飽滿,再配合補水食療加以調理,自可解暑保健。

  
「凍飲」愈喝愈傷身

  營養師何智衡表示當凍飲進入胃部後,胃黏膜因受到驟冷的刺激,包圍胃部周遭的血管會收縮,從而引致胃液及其他消化酵素分泌失常,繼而影響消化機能。濃茶含利尿的咖啡因,會進一步刺激體內水分流失,建議有腸胃敏感或經常胃痛者,不宜喝凍飲,要補充水分最好選飲室溫的礦泉水,因其礦物質含量較高,可補充身體經汗水流失的礦物成分。

  彭醫師則表示,夏日喝凍飲確具解暑降溫作用,但飲用過多會增加腸胃負擔,提醒以下人士絕不宜喝凍飲:

  體虛、慢性腸胃炎及關節炎者:體質虛弱人士多數怕冷、怕風及多汗,喝凍飲不但令情況惡化,更有機會傷及脾胃,甚至導致腹痛和肚瀉。

  剛分娩者及孕婦:懷孕期間不適宜飲用寒涼凍品,生產後亦因體質較虛弱而應戒生冷飲食,以免傷及脾胃及不利產後臟腑恢復機能,引發日後的腹部「冷痛」。

  風寒感冒患者:因空調溫度過低或冒雨引發感冒人士,再喝凍飲會加重病狀,延遲復元。

  月事期間婦女:此時喝凍飲會因氣血受寒而致經血凝滯、月經不暢,並引發痛經,甚至造成月經不調。

  高齡長者: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寒涼的凍飲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引致消化不良、厭食及腹瀉等。

  
解暑特飲

  紫背天葵山楂飲

  材料:紫背天葵二両、山楂一両、冰糖少許、水兩公升。

  製法:洗淨紫背天葵及山楂,放煲內加水浸二十分鐘,大火煲滾後加冰糖,轉中火再煲約三十分鐘即成。

  功效:清熱及瀉火。
 

  雙冬花旗參瘦肉湯

  材料:麥冬及天冬五錢、花旗參片三錢、蜜棗三粒、瘦肉十二両、水三公升。

  製法:瘦肉汆水,麥冬及天冬洗淨,放煲內加水浸約三十分鐘後煮滾,加蜜棗及瘦肉,水滾後轉中小火熬一個半小時,放入花旗參片再熬三十分鐘,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養陰、生津。

  註:食療僅供參考,飲用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0 留言